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变革迄今为止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手工生产时代。其显着特征为:根据客户要求生产、每个产品都不同、成本高、产量和销量都很小、仅为富有的人们生产;第二个阶段为:以福特发明流水线为标志的大规模生产时代。其显着特征为:专业化分工协作、标准化产品、种类少、生产效率极高、成本大幅下降;第三个阶段为:以丰田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精益生产时代。其显着特征为: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质量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今天,绝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在大力推行精益生产模式。是否精益生产模式就是生产方式的最后一次变革呢?我想肯定不是。
脱离时代和社会背景去看生产方式的变革历程,可能并不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任何一次变革总有其特殊的使命,或者说都需要解决社会的一些“痛点”。回放前三次生产方式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的使命:
第一次:手工生产时代。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只有极其少数的富人具有购买需求,手工生产方式其使命是解决从无到有、满足部分富裕人群的少量需求即可。
第二次:大规模生产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富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突增,而手工生产方式下吞吐量少且价格昂贵,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大规模生产方式其使命是解决社会需求的大幅增长和价格昂贵的问题。
第三次:精益生产时代。九十年代开始,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成为主流,前两种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精益生产方式被认为是解决多种、少量的个性化需求的利器。
近些年工业4.0、智能制造等概念被炒得热火朝天,各大企业都在纷纷布局,在智能制造提出的同时,伴随着另一个概念:大规模定制化。其指社会需求将从多品种、小批量过渡到大规模定制化时代,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个规模效应,即生产规模未达到临界点时,生产成本很难下降。基于此,在大规模定制化模式下,如何破解高成本问题成了一个新的痛点。我们理解智能制造其核心使命就是解决:如何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保持与批量生产成本一样/更好的竞争优势。为了达到使命便催生了一大批的新兴技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3D打印……等。
我们相信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连,尽管智能制造这条道路无比曲折,需要有人不停地探索,试验,但满足人们定制化需求始终是企业的根本价值所在。
本文为冠卓咨询原创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本文进行篡改,转载或以盈利为目的行为,一经发现,将负法律责任。